|
重庆市第三中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领导到我院交流指导 |
发布时间:2018-11-11 浏览次数:817 |
11月9日上午,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陈洪副院长、环境资源审判庭贺付琴庭长率三中院环境资源庭和涪陵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到我院交流指导。长江师范学院副校长蔡其勇,绿色智慧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况守龙,院长丁世敏,我院资源环境审判专家库成员和部分教师热情接待。双方在格理楼4602会议室进行了交流。 会上,蔡校长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史,介绍了绿色智慧环境学院的发展前景和目前状况,并对来访领导莅临指导工作的热烈欢迎与感谢。蔡校长讲到,绿色智慧环境学院是融合了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无人机应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而建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工科学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不足的是,实践经验比较欠缺,并希望能够在这次交流会上能够寻找经验、得到指导。 陈洪副院长介绍了环境资源审判庭的背景,指出环资庭的出现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顺应时代发展,大力推进环境公益投诉,突出保护绿水青山。其处理案件的类型,既有民事案件,也有刑事案件,同时包括行政案件。陈院长讲到,环资庭与高校环境学者的区别在于法律知识与环保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不一,期待与学院共同学习与合作。陈院长还提出环资审判庭可以开发环境学者陪审模式,方便学院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提供合理判决意见,共同促进环保纠纷案件的公平公正处理。 丁世敏院长以PPT的形式向来访领导简明介绍了绿色智慧环境学院的成立、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学科平台、期刊、成果等情况,方便双方互相熟悉,促进进一步交流合作。 交流会上,赵小辉、杨振鸿、李武斌、王宝珍等专业教授也纷纷发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赵小辉老师就近年环资案件的诉讼趋势、判决情况、执行情况进行了咨询;杨振鸿教授就判罚尺度、判罚标准和执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间接损害等问题与陈院长和在场参会人员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判罚既要体现公平正义,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力争做到各方面协调;王宝珍教授则简明介绍了学院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多原监测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表明了我院有能力为环保案件的判决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最后,蔡校长对本次交流座谈会做出总结,指出学院老师应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把自身所学与现实、国情相结合,为环境资源审判庭提供智慧咨询,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专业技术领域提供服务。 会后,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人员及我院老师一同参观了我院三峡库区环境监测与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的飞艇库。 通讯员:张玉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