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教育前沿》刊发我院学生论文 |
发布时间:2020-07-06 浏览次数:1499 |
近日,《山海经:教育前沿》第12期“高教研究”刊登了我院陈艺、刘红芳关于新疫情下思政教育发展的论文,全文以《新疫情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为题,针对新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明确特殊疫情时期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创新研究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的全新融合路径并具体剖析新疫情背景下高校探索融合路径的实践事例与实际成效。 新疫情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文/陈艺 刘红芳 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已造成不可估量的全球动荡。然而,在经济衰退、基础设施建设受阻等疫情影响下的突出问题面前,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备受考验,特别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由此,对于高校而言,新冠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各大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新冠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特殊情景,有效落实“第二课堂”建设中的线上思政教育,主动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在既满足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下,又不断探索教育新模式,抓住时期新机遇。 1 新疫情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为全力构建特殊时期高等教育的线上教学新体系,各大高校不断创新完善在线教育,重视教育质量,担当社会责任。就此,在基本保障高校第一课堂有序开展的前提下,创新推动以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为顶层设计的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则是新疫情背景之下的危中选机之举。其重要性体现如下: 1.1 保障疫情全面防控的重要环节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防控不仅在于对疫情本身的有效控制,也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能否逐步且顺利恢复、教育秩序能否逐步回归常规进程等。而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本为高校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其与思政教育进行灵活的融合,是鉴于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广大青年学生未能及时返校学习且其思想和意识形态极易受到疫情发展和网络舆情等不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及时将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充分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保障广大青年学子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投身助力疫情阻击战阶段性胜利的重要环节之一。 1.2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契机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迎来的新机遇之一便是与高校第二课堂相融合,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实践事例,“同频共振”传扬“抗疫精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制度自信教育,促进其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价值准则,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衡量社会舆论的价值取向,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塑造自身成为国之栋梁的价值目标。 1.3 满足新时代对思政教育的新需求 不论是疫情中的被动反应还是新时代下社会的进步、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文化和意识形态融合的日渐深入,高等教育都正在面临着时代的新定位和新要求。特别对于思政教育而言,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科技条件以及不同教学需求下,教育观念能否坚持与时俱进、能否充分体现时代进步性、能否革新传统教育观念体系,把握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需求是建设符合网络时代发展的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之一。 2 新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 基本现状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已呈现积极向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加快恢复,教育教学线上工作也已进入平缓时期。而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大学生的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可以说是特殊情况下的一个较大挑战。现阶段下,部分大学生思政教育仍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不予革新,停留在原有教学路径上。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仍然未能更好地满足特殊环境和新时代的实际需求,未能更好地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让“高”、“大”、“上”的思政理论知识回归到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 2.2 存在问题 2.2.1 教学内容欠缺生动性与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融合越来越深入,我国大学生思想和意识形态也逐步受到西方国家等各方面的影响。而现阶段仍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传统教学内容则相对较为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欠缺一定的生动性和时代特征。 2.2.2 教学方法欠缺吸引力与创新性。教育方法作为知识和大学生之间的衔接手段,其优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最终成果。即便教学途径有所优化,但也并不未完全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革新。即便是线上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也仍然未能打破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的局限性,从而仍然未能避免传统线下教学的普遍问题,即欠缺吸引力和一定的创新性。 2.2.3 教学成效不够显著,实际参与度不高。教学内容的相对枯燥乏味以及教学方式的相对单一,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不够显著的原因之一。但,关键因素还是新疫情背景下线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课程缺少切实地过程性教学成效反馈以及相应的及时调整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考量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意识形态思政教育的具体成效,影响思政教育的实际教学参与度。 2.2.4 资源受限,特殊情况下的条件受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特殊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以互联网为主要的教学实践桥梁。但,由此出现的网络方面问题不可避免,线上教育的安全性、隐私性也未得到完全保障,在线教育资源也未能完全普及。因此,在以互联网为主要桥梁的在线教育中,网络条件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3 新疫情背景下解决思政教育现存问题的新方式 3.1 探究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的多维度融合路径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而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因此,多维度的探究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不仅是较好革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新方法,也是逐步健全两者相互融合过程中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3.2 完善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中的结构关系与运行方式 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的初期融合,主要将针对内容和基本呈现形式做出初步探索。要保障两者能够更好的相互融合,则需要具体完善其中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而通过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摸索融合结构的合理设定和运行方式的长效机制则是首要选择。 3.3 落实融合课堂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分析,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 就缺少过程性考核所造成的意识形态成效不够显著,实际教育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落实过程性考核是第一解决措施。但,意识形态成效是否可观,实际教育参与度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参与人的思政教育收获是否实用等,更多的取决于是否有完整的考核体系,所以,将完善过程性考核和建设完整考核体系两措并举,才能够切实的保障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质量。 3.4 紧跟时代发展,着眼科技进步,创新融合形式 就融合形式欠缺吸引力,部分学生兴趣度低和特殊情况下的条件受限等突出问题,紧跟时代发展,着眼科技进步和创新融合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学生之所以兴趣度低,是因为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和教学形式欠缺多样化、新颖化的突出表现,因此紧跟时代潮流是与广大青年产生思想共鸣的基础,而着眼科技进步则是解决资源受限的直接方法。 4 路径研究与实际成效 以长江师范学院绿色智慧环境学院探索研究新疫情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为例,列举其具体措施与路径探索方式,浅析初步融合的实际成效。 4.1 路径研究 4.1.1 通过《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安全公益课》、共上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等第二课堂在线教育,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防疫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加强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了解,增进师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并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4.1.2 通过“同心战疫,传播青春正能量”的征集令视频录制活动、“五四”云合唱活动等,积极号召广大学子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思辨网络舆情,鼓舞广大青年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志愿工作,高举五四爱国主义旗帜,弘扬奋斗精神,以己之力,构筑青春防控线; 4.1.3 通过开展“青春课堂”高校各学院团委书记讲团课活动,向广大青年学子讲述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带领同学们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人民是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4.1.4 通过开展“透时事之眼,诊时代之脉”主题新闻评述活动,引领学子们对“战疫”、“环境”、“重大纪念日”三大时事内容进行新闻评述,增强在校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把握能力,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大学生综合分析技能以及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4.2 实际成效 4.2.1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新方式。通过与高校第二课堂的融合,思政教育打破了原有传统形式中文字讲述的枯燥、乏味,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也对全新的疫情挑战做出了全力的回应。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实现了云端、在线式的思政教育,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拓宽了思政教育与高校第二课堂的融合路径,加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 4.2.2 赋予高校第二课堂新活力。在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过程中,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不断完善,内容也得到进一步丰富,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态教育上也有了更加突出的主体作用,特别是新疫情时期,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疫情全面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也做出了间接贡献。 4.2.3 加强爱党、爱国主题教育,强化了学生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在新疫情背景下的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活动中,特殊思政课把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形成的抗疫精神融入在线教学之中,参与疫情防控的“90后”、“95后”生动实践案例将勠力同心抗击疫情的“中国精神”讲述。整体来看,在此次特殊时期的教育形式变化中,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较好的强化了学生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 4.2.4 加强舆论引导、思政教育,强调人生价值。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个人成长的黄金阶段,但,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青年学子们极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容易在理性认知、政治站位等问题上出现思想偏差。而此次思政教育与高校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青年学子们的理性思辨能力,通过抓住疫情中的抗疫英雄事迹的契机,适时且恰当的引入了抗疫精神等的宣传教育,加强了疫情时期的舆论引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了人生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