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慧环境学院一体化育人机制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1-06-03   浏览次数:152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凸显价值引领为导向,将学院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构建大德育、大思政的全员育人工作平台,建立面向全体、分类引导、重点培养的长效育人机制,打造多维度、多元化、多平台的全方位育人品牌模式,稳步推进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工作格局。

二、领导小组

组长:   丁世敏  况守龙

副组长: 解晓华  刘红芳  王宝珍  余友清

成员:   李  月  李武斌  万邦江  朱金山  孙启耀

刘东升  吴易雯  唐  坤  白淑琴

领导小组职责:工作职责:

1、在校育人机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作;

2、按照校院两级育人机制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对本院教职工育人项目进行安排和分配、申报和确认、统筹和协调;

3、对全院教职工育人工作量进行审核,并提出考核意见。

三、组织机构



四、工作要求

1.构建机制,形成育人机制合力。落实落细思政工作主体责任,积极构建协同联动、多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完善协同领导体制,实施落实全面做好思政工作责任制,开展专项督查。优化协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群体、各岗位、各方面育人功能。

2.整合资源,提升育人机制实效。抓紧抓实整合育人资源,推动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贯穿全过程。整合教育资源,整合课程资源,推进日常思政教育课程化、学分化,把创新创业、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

3.拓展平台,丰富育人机制载体。聚焦聚力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党员教育、实践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构建“五维同育”模式。

4.夯实队伍,强化育人机制保障。配齐建强协同育人工作队伍,实现同向同行、互联互补。推动形成全员育人格局,推进育人力量交流融合,推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协作。

五、建设思路

1.把牢育人方向。对标中央、教育部党组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以服务师生发展为根本,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

2.夯实育人基础。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育人成效纳入考核评价范畴,切实提升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 作的能力和水平,保障育人功能发挥。

3.营造育人氛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将组织育人与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有机融合,不断完善制度、优化机制、选树典型,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4.丰富育人载体。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切实改进群 团工作育人内容和方式,以良好党风、校风引领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5.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工作体系。以机制建设贯穿改革。全面统筹办学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凝聚育人共识,广泛宣传发动,推动“机制建设”与“文化营造”相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6.广泛宣传动员,凝聚共识筑牢根基。我院在干部培训、党务工作例会、各类专题会议等场合广泛宣传动员,要求各育人主体不断提升育人理念,找准作发力点。

7.坚持效果导向,激发多元增长极。注重过程评估和管理,将建设方案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以育人效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过程性评价贯穿每个建设年度。

8.重视教师思政,塑造新时代筑梦人。不断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培养与管理制度,为教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和政策保障。在教师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规定中,均将师德师风放在首要位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9.推进思政队伍建设,贯彻落实育人思想。将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已经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在课程思政全覆盖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及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10. 整合课内外资源,提升育人新实效。通过协同协作,加强教师队伍融合建设,挖掘专业教师、朋辈辅导作用,整合学院教育资源,推动全员协同合作,共同参与育人工作。

六、成果总结

1. 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我院党委领导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党员积极参与,学生党员争当表率,推动组织创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党建制度。

2. 切实强化管理育人。我院以建设高素质育人队伍为目标,坚持把育人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红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各环节。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需求,高效推进各项常规教育管理工作。

3. 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在毕业生的未来职业规划,以及实习指导方面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指引,准确传达招聘信息,组织宣讲活动,鼓励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过程育人方针。

4. 深入推进文化育人。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学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校内文化活动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多方育人合力。

5. 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培育一批“服务育人示范岗”。